[拼音] zì míng dé yì
[釋義] 自己表示得意。形容自我欣賞。鳴:表達;表示。
[出處] 明·沈德符《萬歷野獲篇》:“揮策四顧;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;自鳴得意?!?
[拼音] zuǒ yòu wéi nán
[釋義] 無論怎么辦都有困難。指處于某一困境中;不易做出決定。
[出處]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回:“那太太聽了,自然是左右為難;但事到其間,實在無法?!?
[拼音] zuò wēi zuò fú
[釋義] 作威:橫行霸道;作福:奢侈享樂。原指國君專行賞罰;獨攬威權?,F形容耀武揚威;橫行霸道。
[出處] 《尚書 洪范》:“惟辟作福,惟辟作威,惟辟玉食。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?!?
[拼音] zuǒ lín yòu shè
[釋義] 左右的鄰居。指相鄰的地區、部門、單位等。
[出處]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:“云來霧去,走石飛砂,唬得我一家并左鄰右舍,俱不得安生?!?
[拼音] zì yán zì yǔ
[釋義] 言、語:說。自己跟自己說話。
[出處] 元 王曄《桃花女》第四折:“你這般鬼促促的,在這里自言自語,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樹嗎?”
[拼音] zì shǐ zhì zhōng
[釋義] 從開始到末了。也指一貫。
[出處] 《宋書 謝靈運傳》:“以晉氏一代,自始至終,竟無一家之史,令靈運撰《晉書》,粗立條流,書竟不就?!?
[拼音] zì chéng yī jiā
[釋義] 在某種學術、藝術或技術上有獨創的見解或獨特的做法;形成自己的體系和風格。也作“自出一家”。
[出處] 唐 劉知幾《史通 載言》:“又詩人之什,自成一家,故風雅比興,非三傳所取?!?
[拼音] zhuī běn sù yuán
[釋義] 追究根本;探索源頭(本:根本;溯:追窮;探求)。比喻追尋根源。
[出處] 石三友《金陵野史 圓明園與基泰工程司》:“說到這八座模型,追本溯源,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時的總長朱啟鈐?!?
[拼音] zhuāng mó zuò yàng
[釋義] 故意裝樣子作姿態。形容做作;不自然。
[出處] 元 無名氏《凍蘇秦》:“也不問別來無恙,放下一張飯床,上面都沒擺當,冷酒冷湯,著咱如何近傍,百般裝模作樣?!?
[拼音] zhèng yán lì sè
[釋義] 顏:臉色。形容板著臉;神情非常嚴厲。
[出處] 明 王廷相《雅述》:“有德之人,心誠辭直,正顏厲色,不作偽飾,以為心害?!?
[拼音] zuì shēng mèng sǐ
[釋義] 像在醉夢中那樣糊里糊涂地過日子。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確而頹廢、沉淪。
[出處] 宋 朱熹《小學》卷五引程灝曰:“雖高才明智,膠于見聞,醉生夢死,不自覺也?!?
[拼音] zì shí qí guǒ
[釋義] 自己吃自己種下的惡果。形容自己做壞事;自己受害。
[出處] 茅盾《〈呼蘭河傳〉序》:“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,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。
[拼音] zuò lì bù ān
[釋義] 坐著站著都不安寧。形容煩躁、緊張的樣子。
[出處]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37回:“今日天使李俊在家,坐立不安?!?
[拼音] zì gào fèn yǒng
[釋義] 指主動要求去完成某項任務(告:表明;奮勇:鼓起勇氣)。
[出處]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:“就因著自告奮勇求個恩典,說奴才情愿巴結這個缺!”
[拼音] zhuì zhuì bù ān
[釋義] 指擔心害怕(惴惴:恐懼、擔憂的樣子)。
[出處] 《詩經 小雅 小宛》:“惴惴小心,如臨于谷?!?
[拼音] zì qǔ miè wáng
[釋義] 自己的所作所為導致自己的覆滅。
[出處] 《陰符經》下卷:“沉水入火,自取滅亡?!?
[拼音] zì zuò cōng míng
[釋義] 自以為很聰明。形容輕率逞能。
[出處] 《尚書 蔡仲之命》:“無作聰明,亂舊章?!?
[拼音] zuò wú xū xí
[釋義] 虛:空;席:座席;座位。座位沒有空著的;形容出席的人很多。
[出處] 《晉書 王渾傳》:“時吳人新附,頗懷畏懼。渾撫循羈旅,虛懷綏納,座無空席,門不停賓,于是江東之士莫不悅附?!?
[拼音] zì shí qí lì
[釋義] 依靠自己的勞動來謀生。
[出處] 東漢 班固《漢書 食貨志》:“今驅民而歸之農,皆著于本,使天下各食其力?!?
[拼音] zì bào zì qì
[釋義] 自己糟蹋自己;自己鄙棄自己。形容不知自愛;甘于落后。暴;糟蹋;棄:鄙棄。
[出處] 先秦 孟軻《孟子 離婁上》:“自暴者,不可與有言也;自棄者,不可與有為也?!?